固化题材巧出彩 张艺谋详解《金陵十三钗》(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固化题材巧出彩 张艺谋详解《金陵十三钗》(图)

时间: 2024-03-29 13:57   作者: 新闻资讯

 

  在历时五年,投资六亿,精心打造的战争史诗《金陵十三钗》即将于本月15日18时全面上映之时,导演张艺谋的脸上呈现出如同考生交付试卷后的一副轻松神态。影片中,13位秦淮河青楼女子乔装顶替唱诗班女学生赴死的故事,被张艺谋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性光辉。面对记者,张导将拍摄本片几年间的付出与思考娓娓道来,并透露拍摄本片的初衷缘于自己在看过原著小说后脑中所幻化出的一幅画面。

  张艺谋说,“我2006年看到了严歌苓的原著小说,我很钟爱这一个故事,希望拍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现在电影中最后一个定格的镜头是我当年看完小说后脑海中幻化出来的——天主教堂里彩色的玻璃窗被一颗子弹打出弹孔,顺着书娟的眼睛看下去,在彩色玻璃色彩斑斓的光线下一群花枝招展的妖娆女人走进教堂。这个画面印象很深,挥之不去。当时也有顾虑这类题材拍得太多,或者说始终没断,我倒觉得这恰巧是最挑战我的。南京大屠杀拍了那么多次,一说南京大屠杀题材就知道电影基本的样子、基本的风貌,但越是固定化的题材,你如果有个性就最有价值,我对自己有自信。”

  决定投拍之后,改编剧本就成了张艺谋全力要攻取的阵地。他说:“在修改剧本的时候请到老朋友刘恒出山,看刘恒的第二稿是2008年5月份,给我很大的惊喜,歌苓也高度评价,这个给了我们最大的信心,这个事情看起来要成。从此往下很多次的修改我都是一直跟作家保持密切联系,可以说这个剧本修改到最后要拍摄都是跟两位作家广泛商量,不知道改了多少次。我们拍之前曾经分别请过四五十位文化精英来提意见,反复修改,最后基本上严丝合缝,大情节上似乎改动不多,当时剧本在这样的情况下投拍了。”

  媒体看片之后,记者们提问的焦点则集中在对于原著的两次改动,一是添加了原本没有的战争场面,二是将贝尔片中角色的出场身份改为殡葬师。对此,张艺谋有自己的思考,“小说写的是一个南京大屠杀的夹缝中最小的一个夹缝,先展现最大的宏观的战争场面,然后再把焦点放在这个小的角落上,我觉得很好。而贝尔的那个角色,讨论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说让这个人在最后的故事活动中能担当事情,不要仅仅是在原著中所设定的一个推波助澜的角色。按理说秦淮女子救学生的故事不需要他也可以,但是一定要让这个人成为必不可少的角色,这样就会有意思,更符合一个好故事的要求。我们想到可能是殡葬师跟死亡和生命有密切的关系,而不是一个拍电影的化妆师,那多没意思,而且他有自己的历史,他有过孩子有过婚姻等等,殡葬师这样一个职业比较好,由他打扮的每一个即将赴死的女子,是跟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实际是对生命的再次启航,对生命的一次讴歌。

  另外,这种设置的核心在于人性的转变,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英雄,而是一点一点地觉醒和改变,最后成为英雄,这样才更能体现出人性的力量。而且把这一个角色在电影中强化,也并不是因为贝尔的身价。我们在很多史料中看到,当时在南京有22个外国人,任何一个人都为保护中国平民做了很多贡献,作为中国电影加大他们的笔墨,尤其是南京这样的题材是合理的。”

  影片中有一处情节让人难忘,在十三钗赴死前夜在地窖中弹奏带血的琴弦,唱出《秦淮景》的时候,画面突然变化成十三钗从远处身穿华丽的旗袍高歌走来。张艺谋解释说:“在连续的悲剧结构中需要这样一个点,如果能活到现在,当年那个被救的小女孩书娟已经90岁了,我想她心中无论有多少苦难,但很多悲惨的记忆都已经被岁月淘洗了,只会剩下这样一个唯美的点,她会只记住当年救她的那些秦淮女的风华光彩,我用这样的处理来表达整个影片的意境,也是对人性的赞美。”

  当有人质疑影片刻意宣扬民族仇恨的时候,张导直言,“如果拍一个历史题材的电影立即变成民族狭隘的仇恨,这是不对的。全世界拍那么多揭露纳粹恐怖题材的电影,他是让你恨德国人吗?恐怕不会那么狭隘,都是历史的故事,一个客观历史。今天都是要在战争和灾难等等这样一种题材中去提炼和关照人性。我认为这个是战争背景下或者灾难背景下人性的光辉,这是我们最要紧要看的。从这个方面来说,人性的光辉是什么?歌苓、刘恒都说过,是爱,是善,是救赎,在哪里拍都是这样。要不然把这个电影看的太狭隘了,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被问到对本片是否满意时,张艺谋坦言,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但《金陵十三钗》是好电影。我现在的终极目标希望下一次再有运气碰上一个好剧本,碰上好编剧,简单地说我这种职业或者我有自知之明,我不是善于自编自导,我的特点是我有好的视觉影像,好的视觉体现能力,这是我的职业。”

Copyright © 杏彩体育官网登录入口网址|杏彩体育平台客户端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19005146号-1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